何谓智慧园区?
要研究“智慧园区”,首先要看一组与“园区”相关的数据:
根据《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》2018年版,全国现有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2543个。包括55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991个省级开发区。抽样调查表明,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中,超过六成的园区建议新建或拟建智慧园区。
可以将其理解为“迷你版的智慧城市”,也就是利用人工智能、云计算等技术,使居住区、写字楼、工业园等园区管理更加智能化、高效。智慧园与智慧城的技术架构也大体上类似,可以简单划分为:知觉层、资料及平台层、服务应用层。
以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和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,在“新基建”的浪潮中,正在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,重塑园区的发展路径、空间管理模式以及人与人的合作方式,使园区焕发新的活力和竞争力。
part
02。
有关「智慧园区」的政策。
事实上,从2012年开始,智慧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一直被国家所重视,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智慧园区建设:
在2012年“十八大”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,智慧城市和智能园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;
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年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会议,智慧园区建设等;
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印发了《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明确提出: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。推动实施互联网+行动,建设智慧智慧园区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17年,国内对“智慧园区”的年度投资已超过1000亿元,每年新开工项目近300个。
part
03。
建设“智慧园区”是一项工作。
“强建弱管”是当今许多园区的通病,如何提升园区整体服务水平,推进园区整体运营管理系统的智慧化,使园区实现高效发展,是许多园区建设所面临的难题。
通过信息技术和各种资源的整合,把“智慧”渗透到园区建设和运营的每一个细节中,以增强园区业务、服务和管理能力,保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,是智慧园区建设的重点。
但在当前的智慧园区建设中,“智慧”的概念仅仅局限于“智慧”,而不能称之为“智慧”。
比方说,在疫情爆发的时候,直接面对灵魂的安全三问——“你是谁?”“你来自哪里?”现在仍有许多真实的场景。
很多园区虽然安装了智能设备,也建造了相应的平台,但并没有做到“用起来”。部分高档写字楼已安装了人脸识别设备,但疫情爆发期间仍需使用纸质证件证明身份。虽然看起来是典型的“智慧”,但在管理思想和方法上仍然是“传统”的体现。
许多智慧园区还存在数据孤岛,业务覆盖面不全,系统缺乏全场景应用,服务不能覆盖最终用户,智慧体验度低,运营成本高等问题。
对智慧园区的经营者而言,如何利用园区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,实现智能化管理,为入驻企业提供更完善、更有针对性和更智能的服务,对提高园区经营管理效率,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具有重要意义。
原创文章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dzcwba.com/a/153.html